17

2025

-

11

机制创新 科技赋能 筑牢粮安压舱石||陕西农垦华阴农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的实践与探索

作者:

张万海 来源:党委办公室


  11月份的关中大地,秋意渐浓,在陕西农垦华阴农场(以下简称华阴农场)3.2万亩的广袤田野上,一台台大型播种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,一粒粒饱满的麦种随着机械的轰鸣声被精准地播撒进肥沃的土壤中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正悄然孕育着来年的丰收。
  近年来,华阴农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核心,通过机制创新、科技赋能、耕地质保“三驾马车”并驾齐驱,走出一条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,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
  创新经营机制,激活规模化生产新动能
  面对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挑战,华阴农场大胆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束缚,大力推进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打破“大锅饭”机制,建立绩效与薪酬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,有效激发了团队活力。华阴农场将万余亩土地划分给三个农业种植公司,实行统一农资采购、统一种子供应、统一生产技术、统一农机作业、统一产品销售的“五统一”管理,同时保持各种植公司独立核算、自主管理。
  “我们通过利益联结方式,把各种植区凝聚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共同体。”华阴农场农业公司经理黄晓宏介绍。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农场的组织化优势,又调动了6个种植区长的积极性。两年来,农业公司实现利润896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职工增收、企业增效”的双赢局面。


  强化科技支撑,实现单产效益双提升
 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。华阴农场坚持“藏粮于技”,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组建了由高校专家和田间“土专家”结合的技术团队,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。
  在生产实践中,农场集成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、气吸式精量播种、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。针对小麦生产创新提出“一播就管、冬灌前移”管理理念,使万亩方平均亩产从750斤提升至1170斤,增幅达56%。通过精准选用“郑麦1860”“华垦麦23”等区域内适宜的优良品种,连续刷新陕西省小麦单产纪录。
  在玉米种植方面,推行“四水三肥”“三水三肥”精准管理措施,夏播玉米万亩方单产从750斤/亩提高到1100斤/亩,青贮产量从2.5吨/亩增至3.2吨/亩,科技增粮效果显著。


  夯实耕地基础,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
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华阴农场将耕地保护提升到战略高度,通过“拓荒、清障、滋养”组合拳,全面提升耕地质量。
  面对碎片化、沙石化的闲置荒地,农场调集设备进行清表平整,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,让400多亩“沉睡”土地重获生机,预计每年可新增粮食30万斤以上。针对田间障碍物影响机械化作业的问题,协调相关部门清理围栏、电杆等障碍上百处,打通了规模化生产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农场在2.9万余亩项目区内全面推行配方施肥,投入203万元采购803吨不同配比的专用肥。“就像人吃饭要讲究营养搭配,地也一样。我们要把地养好、养健康,这才是长远之计。”质检员彭爱侠道出了耕地保护的核心理念。


  搭建创新平台,凝聚农业发展合力
  今年5月,华阴农场“黄晓宏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正式加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“小麦高效生产与推广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”,标志着华阴农场的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。这一平台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,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智力支撑。
  “耕地保护不是一句空话,它就体现在我们多开垦的一亩荒地、多打通的一条田埂、多施下的一把配方肥里。”华阴农场总经理马胜利表示,“守好、养好这些耕地,就是我们农场对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贡献。”
  从经营机制创新到科技精准赋能,从耕地质量提升到创新平台搭建,华阴农场正以扎实的举措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,今日播下的每一粒种子,都将化作明日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,为现代农业发展谱写着新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