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6

2025

-

11

华阴农场综合施策筑牢耕地保护屏障

作者:

张万海 来源:党委办公室”


  清晨,站在华阴农场新平整的一片土地上,项目负责人刘天刚指向眼前一片开阔的田野,语气中满是自豪:“你看这片地,上半年还长满荒草,如今已被开垦成了400多亩良田。”
  这番感慨,源于一场正在华阴农场全域推进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攻坚战。今年以来,农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,一系列“硬核”举措不仅改变了土地的面貌,也记录下了一线奋斗者们最真实的付出与期盼。

  “拓荒者”的喜悦:从荒地中“生出”新耕地
  “这几块地碎片化严重,还有不少沙石,机器都不好进。”项目办主任刘渭华是这片荒地治理的亲历者。他回忆道,最初大家也觉得棘手,“但政策给了我们方向,领导班子下了决心。我们调来设备清表、平整,再拉来有机肥改良土壤。现在你看,这土质松软,已经‘活’过来了!”指着身后已成规模的田块,他算了一笔账:“这400多亩,秋天就能播下小麦,预计每年至少能增收30万斤以上粮食。这就是我们向存量要空间的答案。”


  “清障者”的决心:为农田打通“任督二脉”
  拆除围栏、拔除电杆,看似简单,却涉及多方协调,是块“硬骨头”。负责现场协调的水电管理站站长赵卫清对此深有体会。“那些围栏和闲置电杆,就像田里的‘肠梗阻’,大型收割机得绕着走,效率低,成本高。”那段时间,他带着工作队,挨家挨户做工作,协调电力、通信等部门,“前前后后清了上百处。当最后一根杆子被吊走,整片田豁然开朗,农机手都跟我说,‘这下干活可痛快了!’”


  “滋养者”的远见:为土地注入“健康基因”
  在仓库里,质检员彭爱侠正仔细核对着新到的肥料。“这批次30-0-5的复合肥,是专门为后期追肥准备的。”她介绍道,今年农场在2.9万余亩项目区内推行配方施肥,总投资203万元,采购了803吨不同配比的肥料。“就像人吃饭要讲营养搭配,地也一样。”她拍了拍肥料袋,语气笃定,“不能再盲目施肥了。我们这么做,就是为了把地养好、养健康,这才是长远之计。”


  从拓荒、清障到精准滋养,华阴农场这套“组合拳”,因这些一线人物的坚守与智慧而变得具体而生动。总经理马胜利总结道:“耕地保护不是一句空话,它就体现在我们多开垦的一亩荒地、多打通的一条田埂、多施下的一把配方肥里。守好、养好这些耕地,就是我们农场对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贡献。”
  在这片正焕发新生的土地上,这些忙碌的身影,正是“藏粮于地”战略最鲜活、最动人的注脚。